持续至明年2月!稻养万年——“科技+农业”科普展览开展

发布日期:2022-12-13 来源:市科协 浏览次数:1708

为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倡导节约粮食、拒绝浪费的绿色生活观念,“稻养万年”科普展览于2022年12月13日至2023年2月28日在东莞科学馆举办。本次展览由中国科协科普部指导,中国科学技术馆组织,上海科技馆、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东莞科学馆、市文化馆、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市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公室承办,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东莞市太粮米业有限公司、麻涌古梅生态农业园支持,是中国科技馆开展的“全国科普日优质主题展览全国巡展”项目之一。

1670926750941733.jpg

1670926785124053.jpg

1670927056193746.jpg

五大展区、场景互动

感受中华农业文化

围绕“农业滋养人类、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策展理念,从大文化、大生态、大科技视角出发,以水稻为载体,通过标本、道具、实物、场景、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带领观众领略一粒稻米的前世今生,近距离感受科技赋能农业的风采。
      由“春寄”、“夏美”、“秋庆”、“冬享”和“莞邑稻香”组成的五个展区,以万物生长春夏秋冬的轮回四季为展线,首尾呼应,带领观众感受伴随中华文明发展延续的水稻背后蕴含的农耕文化、绿色生态以及科学技术的力量。

1670926831136767.jpg

1670927187201203.png

1670927212363654.png

      亮点抢先看

穿越千年“认识”粮食

      基因库种子墙
      稻一共有多少种呢?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栽培稻品种,而且科学家们还在不停地研发新稻种。展览中的基因库种子墙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种水稻种子,可供观众观察及认识不同水稻种子的形态特征。
      耕织图
      南宋时期楼璹所作《耕织图》,其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古代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耕织图》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农业科普画册”,画面展现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图像,为研究古代农业技术,特别是农具,留下了无法从文字中得到的珍贵资料。
      助力东莞乡村振兴
      东莞如何将宝贵的粮食资源综合利用、加工增值,带动传统农业由粗放种植向规模化、专业化种植转变,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使农业产业定位更准、附加值更高、产业链条更长,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水稻循环经济知多少
      观众可以了解到一粒稻谷,不仅可以化身为大米;还可以衍生出卵磷脂、米糠腊、谷维素、米粞粉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且能发电、可制油、可变身绿色环保的轮胎,使每一粒稻谷的“得其所用”。

1670927336159319.jpg

      东莞粮食加工优势
      东莞凭借区位优势,是珠三角重要的粮食加工集聚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大型粮油企业落户。东莞麻涌镇已经成长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粮油产业集聚区和全国三大粮油加工基地之一,就被誉为“中国粮油第一镇”。东莞太粮集团的大米生产加工设备均选用国际先进品牌,降低了大米的碎米率,同时去除大米中的未熟粒、虫蚀粒、发黄粒及杂质,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做到颗颗饱满,粒粒精选。
      东莞粮食仓储优势
      除了粮油加工外,东莞的粮油仓储能力也十分了得。东莞麻涌镇区域仓储能力超过600万吨,其中东莞穗丰粮食集团共拥有185万吨标准化仓容;中央储备粮广东新沙港直属库,总仓容62万吨;东莞市角美粮食储备库共拥有发明专利的大直径简仓9座,承担市级粮食储备任务35万吨。

1670927097363054.jpg

    “米”食上的东莞
      濑粉是东莞传统美食,其历史悠久,口感丰富,享誉粤港澳;东莞棉酒是以大米为原材料,经过发酵、蒸煮、窖藏等多重工艺酿造而成,其参加了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一举获得金奖;松糕、麻葛、艾角、钵仔糕、油角等深受人们喜爱;齐眉米和枣红糯是东莞水乡片区的珍贵稻种,枣红糯全身是宝,稻草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功效,稻谷即可祛湿祛寒、和胃补虚,稻根更是一味传统中药。

1670927280687133.jpg

1670927376995783.jpg

      此外,展览还展示了东莞本土的摄影、绘画、非物质文化等水稻主题艺术优秀作品,凸显东莞乡村文化建设的成效,鼓励市民关注本土农业生态与科技,助力科技兴农。其中“神仙也移民”作品是运用了广东省非遗项目——茶山绸衣灯公制作技艺制作,其工艺融入了塑、绘、剪、簪、绣、编等,是茶山镇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