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 建筑节能研讨会

发布日期:2006-05-16 作者:guest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8225

组织单位:市建筑学会,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

协办单位:大业建筑咨询有限公司,东莞市房地产协会

时间:2006年5月13日

     研讨会特邀了东莞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李廷芥教授、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世焯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孟庆林教授等专家。

会议由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特别顾问李廷芥主持;市建筑学会常务副主任张桂标代表市建设局、市建筑学会致词;李廷芥教授介绍建筑节能基本情况及东莞建筑节能的基本现状;华南理工大学孟庆林教授讲述建筑节能在国际、国内的现状以及广东省的节能背景;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杨士超副院长作了“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专题报告。

     专家介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迅速,能源缺口日益扩大,能源形势严峻。同时我国能源浪费和低效率使用情况非常严重,据统计,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4%,远低于发达国家52%~55%的水平,单位GDP(万元)能耗是日本的6倍,建筑物单位面积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3倍。目前,工业能耗、建筑能耗和交通运输业能耗是我国总能耗的主要方面,建筑能耗是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建筑直接能耗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45%。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m2,其中95%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20亿m2,约99%为高能耗建筑。全国建筑物使用过程每年用电量4000~5000亿度,占我国发电量的22%~24%,单位建筑面积年耗电量为26~27kWh。这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国策的要求是不符的。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筑节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问题,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众多环节,各个部门和环节的配合、衔接、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建筑节能的顺利推进,有赖于先进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以及高质量的节能产品的支持。但是,正在起步发展中的建筑节能产业,存在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建筑节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政府鼓励扶持政策不可缺少,这也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已开始实行家用电器的节能标识制度,但只涉及到一部分高能耗家用电器,建筑节能产品还没有实行节能标识制度,建料、门窗等产品的节能标识制度有待建立。我国在建筑围护结构关键节能技术、建筑设备的关键节能技术以及建筑热环境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国外还有很多差距。

      东莞市位于我国夏热冬暖地区的南部,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征表现为夏季漫长,几乎没有冬季,气温高且湿度大,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小。全年平均气温在20ºC以上的天数在200天以上,太阳辐射强烈,日照时间长。东莞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其建筑物能耗的特征,夏季空调制冷能耗是建筑物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专家们认为,东莞市建筑物消耗的主要能源为电力、天然气和燃油,东莞本地无一次能源,消耗的能源全部为外省输入和国外进口。2005年的电荒和油荒已严重阻碍了东莞的经济发展。2005年1~9月全市最高用电负荷已达707.9万千瓦,最高负荷被多次刷新,日最大供电量达14287.2万度。仅2005年1~5月,强制错峰用电拉低全社会用电增长约6个百分点,拉低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约7个百分点。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全国,尤其是东莞这类城市的当务之急。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节能尤为重要,潜力巨大。东莞市现有建筑物总量在2.5亿㎡左右,拥有大量高能耗的建筑。东莞每年新建建筑面积在3000万㎡以上,已成为全国建设大市,但节能型建筑较少。据东莞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初步抽样调查,东莞市居住建筑单位建筑面积年耗电量约为40kWh,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莞市能源状况持续紧张,特别是用电情况十分紧张。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高能耗给社会、能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东莞市建筑节能工作迫在眉睫,有关部门已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目前的严峻形势。2005年召开了全市建筑节能大会,制定了《东莞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其他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进行。由东莞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承担的《东莞市建筑节能对策研究》课题也即将结题。该中心承担了多项建筑节能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东莞市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

 

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的主要障碍是:

1、观念上:盲目的跟追国外的技术,尤其是国外高成本、高性能的技术,缺乏节能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

2、政策上:法规、法则上的可操作性、可推广性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3、技术上:要从实际技术出发,特别是通风、门窗等。

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主要从门窗、遮阳、通风等方面入手,并从技术上提出了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的可行性方案。